#01
尼泊爾此行,最讓我難以忘懷的就是遇見了宗南嘉楚仁波切,宗南嘉楚是法名,仁波切是尊稱,意思是「人中之寶」。這在藏密是個尊崇的敬稱,只有稱為「祖古」的轉世者,或法王頒授才 如此稱呼。傳說他生來就有異相,肚皮是透明的,內臟清晰可見,而且是「胎裡素」,打出 生就自然食,不沾葷腥。父母以為這孩子養不活了,18個月大時就抱他去見當時人在尼 泊爾的第16世大寶法王,法王見了只說「把這孩子給我」,父母同意,法王就認證他為第4世宗南嘉楚仁波切,從小接受嚴格的藏密佛法訓練,成年後成為一位傳法上師。聽說他還是金城武的學佛上師,真是令人感到驚奇。
#02
#03
波士頓,深秋。哈佛大學校園裡,靜靜出現了一位大人物。一位轉世活佛。 他是宗南嘉楚仁波切,18個月大就被認證為「轉世靈童」,在藏密白教噶瑪噶舉傳承 裡,被尊為即身成就的大瑜伽行者密勒日巴尊者的化身。但在哈佛校園裡,他只是一位比較宗教學博士候選人,一個學生。當他穿著T恤、牛仔褲,斜背著書包,穿過空氣裡瀰漫濃濃學術味道的哈佛校園,沒有人察覺什麼異狀。很少人知道,這位年輕人,在信仰他的子民前,成千上萬人一見到他,就會五體 投地 作大拜。會8種語文的「第一名」仁波切 以一般人的說法,今年35歲的宗南嘉楚仁波切,是一位超聰明、會讀書的孩子,一個習慣「第一名」的天才兒童。他會包括英文、法文、中文、藏文等8種語文,他讀著名的印度那爛陀高等佛學院 時,大學和碩士都是第一名畢業,現在博士班讀的又是哈佛大學,一路成績之漂 亮,證明他的資質超乎常人。但這樣一個在藏密傳承裡具有尊貴身分的出家眾,從小受過最嚴謹的傳統藏密佛學教育,從18個月大開始,就決定這一生都會走弘法修行的路──他怎麼會想到美國波士頓的哈佛大學,這西方學術殿堂的「第一名牌」讀博士班?
#04
他的博士論文題目是「修行是否必須先出家」,也是從他本身經驗出發。但這個題目 對一位出家眾而言,顯得有點「顛覆」,因為他的立論重點是「並非只有出家才能修行」。1個人,住在不到10坪的學生宿舍 仁波切的學生宿舍,在哈佛大學城,一間不到10坪的小寓。一廳一房一衛,裡面放 了電腦、書、健身器材,就像所有的美國大學生;唯一不同的,是客廳壁爐爐龕 上, 有一個擺了佛像的壇城,小而莊嚴,隱隱透露出不同的訊息。博士班學生各忙各的研究領域,互動不如大學部同學緊密,所以哈佛很少人知道 仁波切在宗教上的特殊身分,雖是轉世活佛,也能少有干擾,自在生活。 像宗南嘉楚仁波切這樣的尊貴分平常都有侍者隨行,服侍生活種種。侍者隨行,有方便,有不便,方便的是仁波切自幼吃全素,人幫他煮素食,在西方真是方便多了;但尋常學生讀書若帶個侍者,豈不是太誇張了,所以有仁波切派侍者去上 語言學校,讓他也讀點書,有段時間,乾脆把侍者派去紐約閉關中心,他一個在哈佛大學城讀書生活,沒有圍繞的弟子,沒有永遠彎著腰的侍者,仁波切就像個尋常學生。
#05
《他的提醒》再忙,也要覺知自己的心忙,是現代人共業,仁波切也不例外,他說有時真希望一天有36小時。那他給忙碌的人什麼建議呢?他說:「覺知你的心(Be aware of your mind)」,也就是在任何狀況下,都要保持心的覺性,要覺知到自己心的狀態,這樣就不會被壓力壓倒;覺知本身,是改善狀況的第一步。他補充說,這一點,對初機修行人、老修行人乃至成佛以前,都適用,因為覺性 的層次會越來越深、越細、越遍滿,等到一切時都自然保持覺性,就沒有修或不修的問題 了。
#06
他提醒,修行要直接融入生活,生活 裡壓 力、不快樂、嫉妒等出現時,就是最好的修行時機,生活中的體會,並不少於閉 關中的禪定。 在我的觀念裡,佛教並非是一種要求盲目崇信教條的宗教﹐ 也不是一種令我們沈溺於 烏托邦理想國的哲學﹐或固守傳統作為不放的文化現象。佛教實際上是一套能令自己和他人解脫煩惱痛苦並達到真正快樂的有系統的修行方法。真正的快樂是藉由瞭解事物的實相,慈悲地為眾生的終極 — 宗南嘉楚仁波切
#07
「面對問題時,才是修行最重要的時機。」......這句話講的真好。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佛,何處有佛? 處處是佛。
在尼泊爾,我遇見我心中的活佛。
留言列表